9月10日,“致未来·C-Talk”公益性科技演讲大会携手北京未来科学城管理委员会,联合举办了主题为“心生万物·智启未来”的第22期活动,11位科技主讲人分享了对人工智能发展、应用和伦理的思考与展望,共同勾勒出人工智能从“应用领先”向“全栈自强”转型的进阶路径。
致辞
彭俊毅 中国商飞北研中心党委副书记 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致未来·C-Talk”成立六年来,已汇聚260余位科技主讲人,搭建起公众与前沿科技的对话桥梁,推动科技发展与社会责任的深度互嵌、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大会得以发展成为观察中国科技发展脉络的重要窗口。本期大会以“心生万物·启智未来”为主题,旨在呈现人工智能从技术底层、产业落地到治理规范的全链条、全图景,并直面智能革命中的现实挑战与伦理拷问。未来,需以人性锚定技术方向,让每个个体在人机协作中都始终保有创造性、同理心与伦理判断力,才能让技术创新真正落地为托举人类文明的生动实践。 赵仕伟 北京市昌平区党组成员、副区长 北京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 随着各国加大对前沿技术的投入力度,一批前沿科技成果纷纷走出实验室,走向大市场。今天,我们携手“致未来·C-Talk”,为学术界、产业界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期待通过11位科技主讲人的主题演讲,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启迪创新的灵感,探寻合作的机遇,共同为应对全球性挑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未来产业贡献智慧和方案。昌平作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富集,拥有41所高校、69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10个工程技术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占北京1/3以上。未来科学城布局有18家参建央企集团、317家央企分支机构及46个央企研究院,在推动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发展上发挥着中坚力量。 内容回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魏凯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 《“人工智能+”政策透视》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一直是科技创新的最前沿。魏凯围绕“人工智能+”国务院文件,从时代背景、政策内容、贯彻落实三方面展开分享。时代背景上,人工智能经过多年蓄势,在近十年加速发展,应用已从图像识别升级至博士级的知识工作。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十年间从50%升至80%,沉淀数据与人才,为创新奠基。2015年“互联网+”引导互联网赋能实体经济,2024年“人工智能+”文件则旨在抓机遇促增长,同时解决产业变现难、各地无序建设、企业内卷等问题。政策内容含2027年、2030年、2035年“三阶段目标”,及“六大行动”(融合科技、产业、消费等)、“八大保障”(覆盖数据、算力、人才、安全等),直面数据供给、算力统筹、人才留存等痛点。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孙伟杰 深势科技创始人兼CEO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重构科学研究范式》 据统计,2024年我国研发经费3.6万亿。当前科研投入虽大,但产出有限,主要因为科学生产力受限,面临着像文献激增超4000倍而阅读速度难提、模拟工具卡脖子、实验范式陈旧等挑战。孙伟杰介绍了AI助力科研与企业研发,深势科技先升级“读算做”科研工具(清洗全球高质量文献、专利知识库、研发原子/分子等科学计算大模型、打造智能实验机器人),再推出达博士后水平的SciMaster科学智能体,还搭建玻尔科研空间站与Uni-Lab-OS系统,可高效解决合金研发、药物设计、CFD仿真等问题,使文献处理效率提100倍、实验成本降76%。最后提及奥特曼、马斯克对AI赋能科学发现的预判,期待携手各方共同推动AI驱动科研与产业创新。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徐波 科大讯飞产业加速中心 CTO 《革新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及场景应用》 自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后,AI技术至今已历经四次发展浪潮,2022年ChatGPT掀起第四次浪潮。AI技术本质是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的智能行为,具备六大原子能力与七大关键技术能力,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学奖均与AI for Science相关。徐波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及场景应用的思考与实践。场景应用上,工业领域有工业听诊器(辨机器声纹判故障)、声学成像仪(如燃气管道微泄漏定位);飞机领域有机载语音交互(操作耗时从30秒缩至5秒)、多模态交互、16秒生理监测、智能降噪、飞参音频分析(预警故障)、穿戴式维保系统(VR指导)。徐波将AI技术架构总结分为五层,中国发展现状呈“倒金字塔”,未来边缘设备模型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最后,徐波提出完善算力体系和底层技术栈,构建自主安全可控的基础设施,将成为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高昊潼 小鹏汇天产品规划高级总监 《飞行汽车与智能化》 为什么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重提科幻片里的飞行汽车?高昊潼在演讲中指出飞行汽车发展分三阶段:初期适用于郊区及跨地貌场景,中期进入城际与城市内飞行,远期实现端到端飞行。其发展依托两大技术:电动化带来分布式电推,可创新产品构型;智能化以飞控为底座,解决多电机协同难题,还能升级传感器与人机交互。2024年低空经济元年,《空域管理划分草案》中300米以下非管制空域已成为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品上,一体式飞行汽车暂难落地,分体式解耦后合规且能优化性能,解决存放、飞行范围等用户痛点,订单总数已有约5000台。智能化应用包括5分钟自动分合、单杆简易驾驶、机器优先安全保护及避障预警。趋势上,当前以有人驾驶结合智能辅助为主,从低空低速限定场景切入,未来向无图、高速场景发展;AI在非安全相关功能上开始部署,未来将逐步拓展至更多功能应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王金桥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副总工程师 紫东太初大模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多模态大模型的实践与思考》 AI正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跳跃,ChatGPT、Sora等里程碑事件推动多模态大模型成产业主流,从技术探索走向生态构建。王金桥在演讲中提出三大尺度定律:预训练依赖大算力、大数据、大参数,未来将转向合成数据;后预训练需通专结合以突破行业场景;推理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当前中美AI差距缩至0.7%,差距源于高端芯片、中文语料质量与数量、万卡训练人才等。团队研发“紫东太初”系列,从1.0图文音融合到4.0强化多模态推理,涌现分感知理解、静态推理、动态推理三层。还探索AI for Science,赋能生命科学、宇宙射线分析等,提升芯片设计效率,并搭建国产化平台支撑多场景落地。回应观众提问时,提到通过自监督学习、多级别遮盖及数据清洗实现全模态数据精准对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方金云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纪检监察大数据学科带头人 《大数据监督与组织“慧”治理》 权力是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却易滋生腐败——全球每年因腐败损失占GDP 2%-5%,太原重工等案例印证其危害。过去反腐重查处轻预防,监督面临同级弱、熟人难、基层力量薄、精准发现难四大难点。方金云在演讲中提出以大数据、大模型破解监督难题,核心是权力数据化、问题模型化等,变被动监督为主动预防。通过大数据揪出社保副局长杨某某受贿案,挖出300余条问题数据;破解山西医保骗保案,追赃1.52亿元;建围标模型打击招标腐败;应对徐某某借制度设计索贿问题,用大模型审查文件,如浙江某集团借此修正36项制度。最后提到停车场通过系统分权解决腐败,称“监督是生产力”,能引导人类文明走对方向。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纪雯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处理器芯片全国重点实验室 《AI 芯片:智能时代的基石与未来》 人工智能正迈入高速发展阶段,AI芯片不仅是智能时代的基石,更是科技竞争的战略高地。AI芯片已成为支撑大模型、具身智能、智能制造等应用的核心源动力。数据显示,AI芯片市场正以超过30%的年均增速快速发展,前景极为广阔。AI芯片是专为人工智能计算加速而设计的处理器芯片,涵盖多种计算架构。其演进轨迹与AI算法发展紧密交织:从深度学习的芯片化、到大语言模型的兴起、到多模态深入融合的探索,算力需求与硬件创新呈现出相互驱动、螺旋上升的格局。演讲聚焦AI芯片的核心技术与发展趋势,内容涵盖专用加速单元设计、低功耗优化、高速互联,以及芯粒技术等前沿方向,全面展示AI芯片如何从单纯的“算得快”,逐步迈向“算得广、算得省、算得新”。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闫宏秀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探寻价值对齐的基准生命线》 人类的生物性缺陷使得人类需要借助技术来谋生存,并期望自身被技术加持而非挟持。当数智技术以无比“亲近”的泛在环绕人类时,奇点来临、机器崛起、智能模型拒绝关机问题等声音纷涌而至,狂欢与沉寂、恐惧与期盼、兴奋与颤栗等多种心态与情绪的交错将新兴技术的魅力与魔力淋漓尽致地予以呈现。闫宏秀在演讲中指出价值对齐作为出于科学和伦理目的,避免由AI的自主性引发相关风险的一种方法旨在确保AI所体现的价值观与人类的价值观保持一致,守护技术向善,构筑人类得以安身立命的保障。然而,面对智能的狂飙、幻觉、欺骗性对齐等,人类未来将会怎样呢?价值对齐是一道送分题呢还是一道送命题呢?因此,探寻价值对齐的基准生命线就成为了人类通往未来的一个关键议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韩明宇 百度智能云高级解决方案架构师 《AI 智能体赋能制造行业转型与创新》 百度智能云的实践覆盖研发、管理、生产、运营全链条。据韩明宇在相关演讲中分享:研发端,通过智能体技术将化工材料实验周期大幅缩短,同时助力高铁仿真计算效率飞跃;管理端,依托AI能力高效处理企业设备标准文档及央企合同审计,显著提升流程规范性;生产端,矿山智能体构建问题处理闭环,结合多模态计算机视觉(CV)技术,实现对复杂作业流程的实时监控;运营端,则为车企提供用户标签分析与反馈洞察服务,助力企业中高管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决策。这一系列应用的落地,离不开百度"云智一体"架构的底层支撑。此外,百度还在语音交互领域实现创新突破,推出端到端的SaaS语音大模型。该模型具备1秒级超低延迟响应能力,并支持情感交互功能,结合智能体技术进一步推动AI从"可用"向"好用"进化,为工业场景的智能化升级提供更自然的交互体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马为之 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医疗可进化智能体》 老龄化背景下医疗资源稀缺,AI领域的大模型是“灵魂”,具备语言理解与交互能力;智能体是“载体”,可与环境交互、协同工作,二者核心区别在“可进化性”。聚焦医疗场景,马为之在演讲中提出现有医学模型多对应医生“学习”阶段,其团队旨在打造能像医生“实践”成长的医疗智能体,构建SEAL框架与“世界首个虚拟AI医院”,解决模拟真实门诊、免繁杂数据标注、智能体持续进化问题,通过多模态合成AI患者,让医生智能体靠病例库与反思积累经验。实验显示,在与上万AI患者交互后,医生智能体诊断正确率提升。未来医疗智能体可助力医学教育、公共卫生推演,AI医院将提升高质量医疗资源服务能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张世璞 松延动力联合创始人兼CEO 《人形机器人的探索之路》 张世璞在演讲中探讨具身智能终点是人形还是非人形,强调需做“简单且美”的产品,注重生态与数据飞轮,布局多产品线并关注情绪价值。公司从研发转型为研发制造型,完成7轮融资近10亿,“小顽童”进入北京十余所小学互动,获全球首个机器人“高考”自由体操奖,1万美金内实现稳定空翻,还开发无代码调教工具。 主持人
赵永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
林大楷
中国商飞北研中心未来技术研究所所长
滑动查看更多 扫描上方二维码,您还可以关注→ 视频号:致未来·C- Talk科技演讲大会 B站:致未来·C-Talk 内容来源: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央企服务处、致未来 C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