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人的初创团队
到覆盖研发、生产、销售的数百人团队
从实验室里的技术探索
到拿下国内首个
合成生物制造新食品原料认证——
产业集群
以生态“聚能”,激活共生效应
202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刘波创立微元合成,致力于合成生物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合成生物制造的产业化,离不开‘从设计到落地’的全链条支撑。前端是非常前沿的科学技术,不仅需要集中的研发资源更需要大面积的场地。”刘波说,之所以最终选择在昌平落地,就是看中了昌平区构建的协同创新生态。
近年来,昌平区以“打造合成生物制造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引领区”为目标,为相关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沃土”。在这里,产业空间资源被统筹整合:未来科学城东区“能源谷”13万平方米存量空间被改造为技术创新中心、产业会客厅和成果孵化空间,形成“孵化-加速-产业化”的梯次布局。更关键的是,区域聚焦合成生物“设计-构建-测试-学习”核心环节,推动企业实验室成果快速转化。
在这样的协同创新生态下,微元合成建成5000平方米的合成生物技术研发中心,面向人类营养、动物营养、农业种植与保护、日化原料、药用原辅料和大宗平台产品市场开发了多项行业领先的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并推动了产业化。
政策先行
为创新“破冰” 扫清成长障碍
对合成生物企业而言
从技术研发到市场落地的每一步
都可能遭遇“制度壁垒”
微元合成“破圈”首战告捷
就是受益于
昌平区“全生命周期护航”的政策智慧
2024年1月,《昌平区支持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出台,不再是简单的资金补贴,而是精准瞄准企业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全链条痛点。最具标志性的,是微元合成研发的阿洛酮糖获批为国内首个合成生物制造新食品原料——这一突破的背后,是市、区联合推动下的法规监管创新: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于2024年9月发布《食品加工用遗传修饰微生物安全性评价申报材料要求(试行)》,全面打开三新食品(新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申报通道,为合成生物产品建立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审批机制。
“根据当时相关法规在新食品领域的指导原则,我们面临相关菌种安全性评估、系统性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及人群食用安全性研究等多环节、多部门审批难题。”刘波表示。
为了能更高效地通过审批,未来科学城管委会了解到企业诉求后,第一时间与市卫健委通力合作,协助企业与国家卫健委沟通,梳理阿洛酮糖审批中的关键节点,利用自贸区先行先试优势,积极协调国家卫健委、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合力推动阿洛酮糖的新食品原料审批。在各级部门的帮助下,阿洛酮糖毒理学研究任务快速高效完成,形成全套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技术报告,为新食品原料申报奠定基础。今年7月生物发酵工艺生产D-阿洛酮糖正式获批。
正是这样的“精准护航”
让微元合成在起步阶段就少了后顾之忧
得以聚焦核心技术突破
人才高地
用智力“筑基” 筑牢创新引擎
合成生物是“人才密度依赖型”产业,而昌平区天然的“智力磁场”,为微元合成注入了核心动能。昌平区利用周边集聚清华、北大、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等顶尖机构,形成覆盖“基础研究-技术转化”的智力网络。在合成生物集聚区,除了微元合成,还有由谭天伟院士等专家团队、齐禾生科等企业组成的“朋友圈”,企业之间、专家之间可以高效交流技术,取长补短。
更重要的是,昌平区用政策让人才“扎根而非路过”:“昌聚工程”解决落户、住房、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科技副总”机制推动高校教授深度参与企业攻关,甚至配套引入学校、医院等资源。对于青年人才占比约 80% 的微元合成来说,这样的政策为青年科研人员解除了生活与发展的双重顾虑,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技术研发与创新实践。
在这样的环境下,微元合成组建了一支包含国家级和省部级特殊支持人才、教授、高级工程师的顶尖团队,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供了“最强大脑”支撑。人才的稳定集聚,让企业的创新能力持续“加码”。
金融活水
为梦想“续航” 敢闯长周期赛道
合成生物制造“研发投入大、固定资产投资重”的特点,注定了企业需要“资本陪跑”。昌平区构建的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让微元合成敢于布局“长周期、高价值”的原始创新。
区域设立两支总规模 6 亿元的合成生物专项基金,对接央国企和行业龙头企业,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同时推动企业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合作,支持利用多种金融工具筹集资金。这种“技术敢‘烧钱’、资本愿‘长跑’”的环境,让微元合成不必因短期资金压力妥协创新方向,得以潜心攻克核心技术。
在金融活水的“浇灌”下,如今的微元合成已累计股权融资金额超5亿元,投产运营了超50亩的国际领先、智能化、柔性的工程放大中心和生物制造基地,阿洛酮糖、甘露醇等多个产品管线即将或已经完成商业化。
扎根这片沃土,微元合成的故事还在继续。依托昌平区持续优化的政策体系,企业在合成生物制造领域的研发步伐不断加快,从阿洛酮糖这一国内首个合成生物制造新食品原料的获批,到在人类营养、动物营养、农业种植与保护等更多领域的技术突破,都得益于这片创新沃土的深厚滋养。而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壮大,未来科学城东区“能源谷”的创新孵化区将持续为企业提供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支撑,顶尖智力网络与金融活水的持续注入,更让企业在原始创新的“长周期、高价值”赛道上底气十足。
昌平区“创新-产业-人才-资本”的正向循环生态还在不断升级,政策的精准度、产业的集群度、人才的浓度、金融的支持度相互叠加,形成了对合成生物企业极具吸引力的发展磁场。这股持续生长的“合力”,不仅托举着微元合成稳步迈向更高的行业山峰,更孕育着更多合成生物企业从初创到标杆的“破圈”可能,推动昌平区在合成生物制造领域的创新策源与产业引领地位愈发稳固,书写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
贯彻落实全会精神
内容来源:北京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