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昌平正着力建设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
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高地
在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随之而来的
是越来越多的科研人才
选择在昌平落户安家、开创事业
医药健康领域人才为何扎根昌平?
1 顶尖创新平台与完善政策 为人才科研扎根 “托底”
“对科研人才来说,顶尖平台能让研究‘从0到1’的原始创新有充足的资源支撑,能与最优秀的同行交流合作,自然愿意在这里扎根。”昌平实验室副主任金勤献表示。
如今,昌平区以未来科学城生命谷为核心,汇聚昌平实验室、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10余家国家级机构,在谢晓亮、王晓东、邵峰等科学家的带领下,数百名高层次人才在此深耕。邓宏魁团队的突破性进展“化学小分子诱导人体细胞重编程”,正是这片土壤结出的果实。
“参与了‘昌聚工程’人才支持项目,比较显性的收获就是获评的人才会有一笔直接的资金支持。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大量人才也会在此聚拢起来。”北京清辉联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马伟伟这样说道。 据了解,昌平区自今年4月发布启动北京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区试点政策、出台多项创新举措以来,成功举办校友、产业对接、休闲社交等各类青创活动59场,吸引3万余名青年人才参加。 举办首届“昌聚雨燕杯”创新创业大赛,清华、北大、哈佛、剑桥等国内外108所高校推荐563个人才(团队)申报,涵盖生命科学、AI、机器人等前沿领域,20个青年人才项目获奖。 2 全周期转化链条与多元金融支持 为人才成果落地 “护航”
实验室成果如何不“躺”在论文里?
昌平区打造的
“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多元支持体系
给出了答案
生命科学园内,实验室共性平台至中试、临床应用的“一公里转化圈”实现研发转化无缝衔接。区内已建成近60家共性服务平台,包括全国首个研究型医院(高博医院)、首个疫苗检验中心,以及飞镖、新生巢等标杆孵化器。 马伟伟切实感受到了转化效率:“团队参与了‘生命谷临床成果转化概念验证计划项目’,使得我们可以跟昌平区的清华长庚医院合作进行药品的临床试验,同时,政府还给了一部分资金支持”。 “北京市及昌平区各部门在科创金融服务方面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加强了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联系,提供了优质的营商环境、贴心的服务保障、优厚的政策支持,为我们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爱博诺德公司相关负责人周裕茜如此感慨。 昌平区构建的,是覆盖生物医药全生命周期的金融生态:北京市200亿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10亿元生命谷产业基金、6亿元合成生物制造科创基金相继落地,联合30支市场化子基金形成191亿元的资金规模,累计投资昌平医药健康项目超100家次、总金额达26亿元,有效支撑企业从研发到成长各阶段需求。 3 高品质配套 构筑人才生活“幸福圈” 吸引人才,靠事业 留住人才,靠生活 维泰瑞隆(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DMPK(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研究)高级科学家尚展鹏,回忆起从北京大学药学院博士毕业时,理想很丰满,但找房现实很骨感:“当时最头疼的就是找房子,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周边,想找一个环境舒适、通勤便利、租金合理的理想住所,太难了!”转折发生在昌平区主动协助他申请到人才公租房后。“环境整洁舒适,通勤距离大大缩短,生活成本显著降低!”尚展鹏欣然回顾。 目前,昌平2000余套人才公租房及共有产权房实现“拎包入住”;与北师大合作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已开工建设;超极合生汇将打造60万平方米大型商业综合体,全面满足人才安居需求,真正实现“工作在昌平、生活在昌平、扎根在昌平”。“能源谷”“生命谷”“环高校群”3条青年人才“创未来”生态街区有序运行,营造着集工作、居住、休闲为一体可视黏性生态,服务辐射周边约1.5万名青年创新创业人才。 “昌平区之所以能吸引大量医药健康领域的人才前来扎根,核心在于构建了一套全链条产业生态,让人才在这里既能安心搞科研,也能实现成果落地,更能享受高品质的生活。”昌平实验室副主任金勤献表示。
覆盖创新、转化、金融
政策、空间及配套的
全链条产业生态
已然成为昌平区
吸引高层次人才扎根的关键磁石
内容来源:北京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