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
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
七月五日至七日共同举办
北京新闻、北京日报、中国经济网等
多家媒体矩阵全景聚焦这场行业盛会
BRTV北京新闻
深度解读6月26日召开的
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新闻发布会
《北京日报》6月27日要闻版
推出重磅报道
“双向赋能加速科技创新向产业转化”
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将于7月5日至7日举办。记者昨天从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本次论坛将与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共同举办,通过“学术峰会+产业盛会”双会联动、双向赋能,加速行业科技创新向产业转化,激发医药行业转型升级新动能。 搭建生命科学领域高端平台 北京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昌平区副区长赵仕伟介绍,论坛采用“1+6+1+N”模式,即1场开幕式及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1场专题展览,多场闭门研讨会、行业招商推介及投资考察活动,上百名演讲嘉宾将齐聚一堂,共议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医药健康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启示。 论坛汇聚国内百强医药工业企业、头部创新药企及医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织政策解读、产业对接等系列活动,深入探讨前沿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推动科研机构间科技合作对话。 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创办于2022年,旨在搭建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高端对话平台。论坛已成功举办3届,共开展平行论坛和配套活动上百场,累计有数万名嘉宾和观众参与,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昌平医药健康产业收入突破千亿元 当前,昌平区正加快打造以“一核、一带、三片区”为空间布局的生命科学创新走廊。其中,“一核”即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一带”即前沿技术产业带,“三片区”包括医疗器械片区、美丽经济片区和合成生物制造片区。 近年来,昌平区陆续出台医药健康产业倍增行动计划、中国(北京)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昌平组团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支持办法等产业政策,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新一代抗体、创新化药、数字医疗、高端诊疗设备、合成生物制造等赛道,给予企业全链条资金支持,最高支持资金可达3亿元。 过去三年,昌平区医药健康产业收入年均增速8.14%,2024年达1040亿元,同比增14.3%。创新产品不断涌现,诞生中国首款“十亿美元分子”新药泽布替尼和“国内十亿分子”新药奥布替尼。全区累计获批1类创新药11个,在研在审的82个;累计获批国家创新医疗器械32个,占全市超40%、占全国近10%。 全市医药健康产业规模达万亿级 作为全市创新发展“双发动机”之一,医药健康产业去年产业规模已实现万亿级跃升。市经信局副局长顾瑾栩介绍,本市在医药健康领域强化南北联动,南部高质量建设国际医药创新公园,联动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共同打造产业升级新引擎;北部依托中关村生命科技园,连通海淀区与昌平区,建设原始创新与未来产业策源地。 本市在药品监管领域交出优异“成绩单”。市药监局在全国首创设立省级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并建成首个由药监与科技部门共建的国家级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同时,全市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能力领跑全国,率先实现临床急需药品和医疗器械即收即检。全国首个疫苗检验中心北京市疫苗检验中心今年11月将投用,为全市疫苗提供从研发到生产全周期技术支撑服务。
中国经济网6月25日
多角度分析医药健康产业动态,发表文章:
《全产业链生态激发生物医药创新活力
——探访北京昌平“生命谷”》
6月24日,“第4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 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会前探营活动在北京市昌平区举行。来自行业内外的多家媒体兵分三路,前往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昌平未来科学城东区、昌平园中心区等地参观采风,深入探访昌平区在创新药、合成生物、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创新成果与产业生态。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是昌平区创新药产业的主要聚集地,总面积约7.2平方公里,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的重要支撑,聚集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等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及800余家创新型医药企业,在新药研制、医疗器械、精准医疗服务等细分领域具有明显优势。 全链条产业生态赋能精准医疗 生命谷国际精准医学产业园是创新药赛道探营活动的第一站。“精准医学产业对医疗、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意义重大。相关的产学研合作深度不够,资源共享率较低,科技成果转化有待提高,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亟需加强等问题,是当下精准医学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北京昌发展产业运营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立峰指出。 据冯立峰介绍,作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三期首发项目,生命谷国际精准医学产业园由昌发展集团与康桥资本联合打造,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涵盖研发试验、中试生产等多功能空间。 “园区主要聚焦精准诊断、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精准医学方向,重点布局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AI医疗等前沿技术赛道,致力于搭建从科研孵化到产品加速形成,再到规模量产、上市的产业升级生态体系,形成生态超级链接,从而推动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促进精准医学相关产业完成跨越式发展。”冯立峰表示。 在生命园二期中,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作为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已引进37位高水平科学家,建成影像、病毒载体等11个国际一流技术平台,在《Science》(《科学》)、《Nature》(《自然》)等顶级期刊发表362篇论文,申请专利53项。 “在创新成果方面,我们的‘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是国际首个百通道以上的半侵入式系统,可以帮助运动或言语障碍患者实现功能替代与康复,目前已启动IIT临床试验,适应症包括截瘫、脑中风、渐冻症导致的运动障碍、失语等。”脑科所办公室主任刘鉴樟告诉记者。所内基因治疗失明药物、基因治疗难治性癫痫药物、基因治疗难治性疼痛药物等基因治疗领域成果,均彰显了昌平在ATMPs(先进治疗药品)领域的领先地位。 从技术跟跑到生态领跑 历经多年发展,中国创新药研发正逐渐从“跟跑者”向“领跑者”靠拢。 诺诚健华也是中国创新药十年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践行者。诺诚健华企业传播执行总监陆春华介绍,作为商业化阶段的生物医药高科技公司,诺诚健华专注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成果奥布替尼(宜诺凯)是中国首个针对边缘区淋巴瘤获批上市的BTK抑制剂,已在中国、新加坡上市,并纳入中国国家医保。另一款创新药坦昔妥单抗(明诺凯)成为中国首个获批上市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CD19单抗。 “公司研发管线丰富,新一代泛TRK抑制剂‘zurletrectinib’(ICP-723)获优先审评,有望成为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TRK抑制剂。”陆春华说。 为成果转化提供标杆服务 除研究机构及药企外,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亦有一批“服务企业”为创新药企业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以北京飞镖国际创新中心为例,中心已累计服务60余家生物医药创新项目和企业,企业融资总额超30亿元,获得知识产权300余项。北京飞镖国际创新中心副总经理江茂华指出,未来,中心将在研发、中试与生产功能一体化方向进行全面布局,打造集科研创新、产业转化和产品上市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推动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打通从研发创新到产业落地的通道,打造开放性、国际化、具有市场活力的创新生态。 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CGT)领域的CDMO领军企业宜明生物则为昌平打造CGT全产业链生态提供了强力支撑。“我们拥有来自哈佛大学等国际院校的专家团队,在北京、苏州等四个国内GMP基地及北美生产基地配备有50余条生产线,总面积超过3000㎡。已助力60余个国内外创新药物完成IND申报和临床推进,并曾创下9个月完成中美双报IND获批的行业记录。”宜明集团高级副总裁崔建华表示,下一步,公司昌平基地将扩大GMP产能,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助力本土药企提升国际合规水平,为推动中国创新药出海作出贡献。 这只是昌平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缩影。统计显示,昌平区1-4月医药健康规上企业实现收入337.9亿元、同比增长15.1%,1-5月医药健康规上企业实现产值170.7亿元、同比增长8.8%;累计孵化科学家创办企业112家,获批创新医疗器械29个。随着生命园三期四个标厂项目产业空间有序释放,“生命谷”正以创新为引擎,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医药健康产业集群,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昌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