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2025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在哥伦比亚波哥大举办。活动期间,由联合国人居署、北京未来科学城、御道十方联合编写的《北京未来科学城可持续发展实践:创新与成就》报告正式发布。
该报告作为中国城市践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典型案例,全面梳理了未来科学城自启动建设以来的发展历程,系统呈现了其在可持续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与资源智慧管理、智慧城市创新实践、社区参与与社会包容、生态与文化协同发展、绿色交通体系构建等七大领域的突破性成果,生动诠释了“科学+城”融合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核心理念。

本次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以“携手构建可持续城市未来”为主题,汇聚了联合国机构代表、全球获奖及入围城市负责人、国际专家学者以及政企界人士等80-100名嘉宾,通过城市对话、成果发布、专题研讨等形式,共商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道。北京未来科学城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标杆区域,报告发布环节成为活动亮点之一,彰显了国际社会对未来科学城可持续发展实践的高度认可。
在报告解读环节,北京未来科学城管委会规划建设处处长王小玲向现场嘉宾系统介绍了北京未来科学城的国际标准化实践历程和报告的核心内容。她指出,北京未来科学城历经15年“科学+城”融合实践,历经“合作研制—试验落地—示范引领”的完整进阶,构建了“产城协同、科教协同、生态协同”的独特发展模式,在先进能源、医药健康、先进制造三大核心产业领域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时实现了空气质量稳步优化、绿色空间持续拓展的生态建设成果,生动诠释了“创新、生态、生活”三位一体的发展理念。该报告重点呈现了北京未来科学城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多项突破性实践:在顶层设计层面,构建了涵盖ISO37108等国际标准的规划体系;在绿色发展层面,建成全域化海绵城市和多能协同能源应用体系,打造了区域级碳排放监测管理平台;在智慧治理层面,通过时空信息一张图等数字化工具,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升级;在社会包容层面,构建了全域覆盖的 15 分钟生活圈,同时注重性别平等与多元群体保障,形成全龄友好的社区发展格局。这些实践不仅让北京未来科学城先后荣获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全球可持续发展示范城市等荣誉,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体系。

王小玲在解读中特别强调,北京未来科学城的实践充分证明,通过科技赋能、生态优先、治理创新的路径,能够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共进。报告中收录的“能源谷”综合能源应用、“生命谷”基因编辑技术突破等案例,以及与法国合作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经验,为全球城市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城市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样本”。《北京未来科学城可持续发展实践:创新与成就》报告的发布,不仅是北京未来科学城可持续发展成就的集中展示,更是中国城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分享发展经验的重要举措,标志着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全球城市转型的重要参考。
此前,10月21日在日本滨松召开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城市可持续发展技术委员会(ISO/TC268)暨“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联盟”(ISSCC)年度大会上,北京未来科学城被授予“全球可持续发展示范城市”称号。这一荣誉,是其在成为ISO37101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标杆实践区域后,斩获的又一全球认可,为后续国际舞台的亮相奠定了权威基础。

从日本滨松斩获“全球可持续发展示范城市”称号,到哥伦比亚波哥大发布《北京未来科学城可持续发展实践:创新与成就》报告,北京未来科学城在国际舞台上的连续发声,不仅是其可持续发展成就的集中展示,更标志着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全球城市转型的重要参考。作为中国城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分享发展经验的重要举措,报告的发布为全球城市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面向未来,北京未来科学城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构建更加包容、可持续的城市未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